日前德国总理施罗德历时5天先后访问了埃及、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对于此次中东之行的结果他表示满意,并且认为,这次没有因为形势紧张推迟或取消访问是正确的,中东地区在期待着德国和欧盟帮助稳定局势,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施罗德此次中东之行是一年多以前就计划了,但是直到出发前几天联邦政府还在犹豫,是否推迟或取消此次访问。经过反复权衡,最后才决心按原计划出访。这首先是因为德国政府要表明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负责的立场”;而且联邦议院中各党派都表示支持他出访中东,并且认为,即使重开和谈的可能很小,也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原计划有庞大经济代表团随行、旨在扩大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双边关系的访问,最后精减成单一的政治会谈。在出访前和访问中,施罗德一再宣称,德国不担当中东冲突调解人的角色,因为德国力量不足以承担此重任,只有美国能在当前冲突中进行调解,德国可以在中东起“补充”和“辅助”作用。他采取这种“低姿态”,一方面可以压低东道国对德国过高的期待,同时也能避免产生德国要与美国竞争的印象。
在此次访问的所有会谈中,他始终强调一条:要贯彻沙姆沙伊赫协议,尽快停止暴力冲突,继续举行巴以会谈。他说,只有停止暴力,才能有和平,有了和平,才能发展经济和富裕,然后才能巩固和平。
他多次说明,如果暴力冲突继续升级,大家都要遭受损失。要是过激势力得胜,那不仅是中东地区的灾难,欧洲也会受到殃及,如石油价格上涨和恐怖主义猖獗等。此间舆论认为,欧洲作为邻邦通过发展与中东地区的合作能够有力地支持中东和平进程,对中东长期稳定来说,欧洲参与是不可缺少的。
德国是中东的主要援助国,但施罗德此行把前外长根舍在海湾战争中“给了支票就是目的”的作法改变为经济援助与政治要求联系起来。他答应减免叙利亚债务,也乐意资助约旦需要的死海脱盐项目,但他指出,“这首先要有和平”。有报道称:他在自我谦虚的语言后面,把经济援助与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联系起来,他的公式是,用财政援助和投资换取友善的政治态度,他要用这个公式支持和加强中东地区拥护和平的“明智力量”,反对损害和平的势力。
德国舆论界大多数评论认为,施罗德此次中东之行是成功的,他在中东和平受阻的时刻亮明了德国的立场,表示了对中东地区的关心。通过此行向美国表明,欧洲将要更加重视这个地区。同时也向阿拉伯国家表明,德国在困难的时刻不躲避激烈的冲突。